2024年,一众AI手机新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因此,这一年也被业界广泛视为AI手机的“元年”。5月16日在线炒股配资平台,AllinAI后的星纪魅族正式发布了全新FlymeAIOS系统、魅族21Note等产品。此外,本月OPPO、iQOO等厂商还将在AI手机上有新动作。
很多家长抱怨教育孩子太累:为了让孩子按时起床、写作业、练琴、老实刷牙、按时睡觉,每天跟孩子斗智斗勇,嗓子都喊哑了。你别看孩子玩起来有一套,但稍微让他干点正事,那完了,一秒进入虚空状态,眼神涣散,浑身虚脱无力:“妈妈,我头疼,一会行吗……”这些极可能是因为孩子缺乏内驱力。缺少内驱力的孩子,就好比一辆汽车,没了发动机,或没了汽油,只能由家长推着往前走。怎能不累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股“神秘”的力量——内驱力。
关于内驱力,我想先问两个问题。第一,你的孩子真的缺乏内驱力吗?回想一下,他们“反抗家长”的力气是不是足足的?打游戏/看闲书/户外社交的“内驱力”是不是足足的?第二,你是内驱力很强的人吗?回想一下,上班摸鱼吗?领导交办的事是应付完了拉倒还是不做到最好不罢休?完成任务的目的是想把活儿干好还是想在领导那儿多显摆一下?为何提这两个问题?因为想让大家对内驱力有个直观的认识。第一,绝大多数孩子不是没有内驱力,而是没有家长想要的那种内驱力。第二,内驱力和自律一样,在成年人中都非常稀缺,更何况孩子?01内驱力是什么?
什么是内驱力?简单来说就是内部驱动力,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,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。 内驱力强的孩子,不管有没有外在奖励,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,并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,遇到困难和挫败的时候,也不会轻易放弃。 而那些缺乏内驱力的孩子,则表现得十分被动,抗拒学习,持续性差,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,自暴自弃。
著名企业家埃隆·马斯克曾在演讲中说:
“令人忧虑的是今天孩子学习和进步的动力,几乎全部来自外在压力和奖励。结果是他们既不会有宏伟的目标,也不会有坚韧不拔的毅力。这样的未来我都不愿意去想象。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内驱力,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。”
02警惕过度的“外驱力”
为了督促孩子学习,许多家长会使用各种“外驱力”,常见的有:给孩子很大压力,逼着孩子学:常跟孩子灌输“我和你爸爸这么辛苦,你考这么差,对得起我们吗?”“不好好学习,将来找不到好工作”……给孩子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,严格督促,紧盯着孩子,不允许孩子偷一点懒。奖励与惩罚:背一首诗就可以吃零食;两门课都考到95以上,每个周末可以玩一会儿手机;不好好写作业,就不去游乐园……使用这些外部动力,刚开始可能效果明显,但时间长了,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。
葡萄牙的一项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,即使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,内驱力和外驱力也能给他们的成绩带来显著影响。实验结论表明:小学一到四年级时,内驱力越强,成绩越好,二者高度相关;一到三年级时,外驱力与成绩不相关,对成绩没有明显影响;然而到了四年级时,外驱力变成负相关,即体验到更多外驱力的孩子,成绩会更差。当外力过强时,孩子体会不到学习过程的乐趣,在一段时间里可以被推着前进,然而一旦外力减弱或消失,就会立马被打回原形。因此,在孩子刚升入小学时,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学习多上点心,通过制定规矩、陪孩子写作业,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,家长应该尽量减少使用外部动力,重点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,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。
03如何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?
1、给孩子提供做这件事的良好体验
当孩子在一件事中有非常美好的体验,哪怕有点无聊甚至困难,孩子也会喜欢去做。
相反,无论多么喜欢一件事,若总是带来不好的体验,孩子总是处在压迫、斥责、紧张的氛围中,他也会慢慢失去兴趣,甚至感到厌烦。在这里想提醒各位家长的是:越是想让孩子主动做某件事,越得控制住自己,尽量少说多做。少说一些批评、催促的话,多做一些陪伴、回应的事情,让做这件事变得轻松愉快,孩子自然会愿意。
2. 帮助孩子建立做这件事的自信心越是擅长的事情,我们往往越喜欢做,这是因为“做成”的正向反馈,不断激励着我们的自信心。
做成某事的自信心越足,我们的内驱力也就越大。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拆解难度,将每一件比较难的事情,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。让孩子不断从一些小事中积累“我能行”、“我可以”的成功体验,从而增强自信。这样面对一些有困难的事情,孩子才拥有敢于尝试的自信。
3. 多给孩子做这件事时的掌控感
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、做事自律、自我高要求,那是一个个体最终的完美样子。完美是什么?是多年学习培养出来的终点,而不能作为学习的起点。当我们拿最终的完美标准,去要求一个尚在起点上的孩子时,矛盾便出现了。一件事,只有自己决定或主导时,才会生出为这件事负责的使命感。习惯被指挥的孩子,是走不出自己精彩人生的。
你知道吗在线炒股配资平台,内驱力啊,真的是种很玄的东西。如果你相信孩子可以有,他就一定会有;如果你不相信孩子有,他就一定没有。你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的?